国内铜材加工行业呈现四大特点及发展趋势

1、国内铜材加工行业呈现特点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比较好的纯金属之一,稍硬、极坚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同时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可型性好易加工。铜及铜合金都有较好的耐腐蚀能力,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经久耐用且可以再生。因此,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通讯、汽车、化工、计算机、轻工、仪器仪表、日用五金、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及军工等优先域。中国的铜应用优先域主要分布在电力电缆、房地产和家电等行业。其中电力电缆行业消费占比居 40%以上,其次是房地产以及家电行业,此外汽车行业近年来也成为铜消费的拉动力量之一。

(1)生产集中度不高

中国铜加工产业整体生产集中度较低。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较低、生产规模小的特点。从长远角度来看,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内产品附加值较低、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将被逐步淘汰,进而加速市场整合、提高优质企业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伴随着经济转型、技术水平的提升,下游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逐渐转向优质铜加工材。然而,目前中国大多数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不够先进、产品质量不稳定、无序化竞争、粗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弊病,导致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因此,国内高精尖产品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形成的供给缺口主要依靠进口解决。相较于世界铜加工企业集团化、名牌战略、优势化竞争的态势,中国铜加工行业需通过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强化产业支撑。

(3)经济效益与节能环保并重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紧缺的日趋严重,制造业越来越走向环保和节能。而传统的铜加工方法是三段式,即熔炼铸锭-热加工-冷加工,其存在高耗能、污染严重、成品率低等缺点。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国内铜加工企业在提升产品性能及技术水平、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以推动我国低碳、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4)所处产业链议价能力较弱

铜加工行业位于铜产业链中游,上游为铜冶炼业,下游被广泛应用于电气、电子、国防、机型制造等行业。但由于产业规模发展不平衡,目前铜加工行业对行业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靠前,铜冶炼行业是一个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实力、矿山资源、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经验均构成进入冶炼行业的主要壁垒。因此,国内铜冶炼以大型冶炼企业为主导,行业集中度较高。因此,铜冶炼行业对下游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

第二,铜加工企业对下游客户一般采取“铜价+加工费”的计价模式,加工费收入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国内经济下滑,下游消费市场萎缩已成为当前铜加工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同时由于前期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盲目扩张产能以及国外企业的同业竞争,行业内企业的加工费不断受到挤压。

2、国内行业发展趋势

国际铜材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地,其中,中国产量和消费量占比比较高,但是高精度铜材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铜加工发达,其铜深加工企业已完成了结构重组的整合进程,实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并走向高附加值下的铜深加工,同时组建跨国集团进行全球化经营,如 KME、Wieland、Olan 和日本三菱等公司。这些公司具备生产技术世界优先、铜材产品品种齐全、研发实力强大、资金规模雄厚等特点。高环保、高精尖铜产品是世界铜行业发展的主流,也是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之下,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铜产业结构并不完善、资源短缺、高附加值产品参差不齐,阻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铜产业结构、升级铜加工产业链、打造高附加值下铜材的深加工是中国铜加工业的必然趋势。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加速了中国对铜材尤其是高端铜材的需求,世界的铜加工材生产重心也逐步向中国转移。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科技部将“铜及其合金的清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优先域。